同时加大马来西亚古晋基地拉晶、切片产能投资,完成越南基地产能改造提升,增强海外全产业链生产和运营能力。
在展会现场,大量人群聚集在通威、晶科、天合、隆基、TCL中环等一线光伏企业展台前。在本次展会上,光伏企业N型新品组件普遍采用矩形硅片,功率超600W,以求实现更低BOS成本(除了光伏组件以外的系统成本)和度电成本。
甚至连展馆方提供的广告位,也被通威等大企业的广告海报占据。随着单晶PERC电池转换效率接近瓶颈,基于N型技术的电池和组件成为光伏企业集体看好的技术方向。但SNEC整体异常火爆的背后,仍然没有改变光伏市场强者恒强、冷暖不均的格局。光伏企业发布的TOPCon、HJT、HPBC、钙钛矿等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整体上采取了N型技术路线,新品普遍为N型。据介绍,目前行业里矩形硅片同时存在不同的尺寸,不同尺寸的硅片组合成不同尺寸不同版型的组件,对供应链和客户应用造成一定困扰,时下行业也深刻意识到这一点。
在晶澳科技展位上,许多参展观众都驻足在晶澳科技新品组件DeepBlue 4.0 Pro之前,聚精会神地听着技术人员的讲解。天合也在本次SNEC展会举办新一代N型i-TOPCon先进技术全球发布会,深度探讨天合光能N型先进技术和上游及电池组件一体化的领先优势、新一代N型产品价值、工厂制造的全面低碳引领及行业N型趋势。隆基绿能全年以超过46GW组件出货量再次位列全球第一,实现三连冠,公司营业收入首破千亿
财报显示,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89.98亿元,同比增长60.0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8.12亿元,同比增长63.02%,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44.14亿元,同比增长63.31%。凭借卓越的制造能力和财务健康水平,公司成为全球首家获得两家行业权威机构(即PV ModuleTech及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的可融资性最高评级组件制造商。组件市场实现三连冠2022年,隆基绿能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85.06GW,其中对外销售42.52GW,自用42.54GW;实现单晶组件出货量46.76GW,其中对外销售46.08GW,自用0.68GW。各生产单元加快产线改造和升级,降本增效持续显现。
在上游原材料持续高位下,隆基绿能主动承担上游成本压力,保障产品交付与履约能力,业绩持续稳健增长。2023年1季度,公司实现营收283.19亿元。
公司同步发布2023产能和出货目标,到年底计划单晶硅片年产能达到190GW,单晶电池年产能达到110GW,单晶组件年产能达到130GW。4月27日,隆基绿能2022年年报及2023年1季报出炉。隆基绿能全年以超过46GW组件出货量再次位列全球第一,实现三连冠,公司营业收入首破千亿。随着公司先进产能不断提升,在全球光伏装机不断加码的确定预期下,公司有望持续保持较高出货量和经营业绩。
截至2022年底,隆基绿能单晶硅片产能达到133GW,单晶电池产能达到50GW,单晶组件产能达到85GW。2020年至2022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9.38%、51.31%和55.3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7.23%,21.45%和26.95%,有息负债控制在较低水平,表现出良好的财务状况和抗风险水平。与此同时,公司加快各生产基地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建设进度,不断提升生产精益化、自动化、数字化。截至2022年底,公司累计获得各类专利2132项,公司从事与研发及技术创新工作相关的人员合计4036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比例为6.66%。
报告期内,隆基绿能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43.70亿元,同步大增97.77%;货币资金543.72亿,占总资产38.96%,同比增长86.38%,表现公司各项业务经营规模快速扩张,营业收入、净利润及现金流入较高增长,持续夯实企业稳健经营和周期穿越能力。2023年计划实现单晶硅片出货量目标130GW(含自用),电池、组件出货量目标85GW(含自用)。
2023年计划营收超1600亿自2012年上市至今,隆基绿能累计研发投入超200亿元。公司表示,2023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效率经德国ISFH认证突破26.81%,是晶硅电池效率最高世界纪录;自主研发的基于高效HPBC技术的Hi-MO6 组件产品,最高转换效率达23.2%他认为,光伏产业链有可能未来还会有比较大的洗牌和变化,市场并没有说哪家企业可以长期居于龙头的位置,一家独大。需要提及的是,乐泰科技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张书乐表示,光伏行业还未真正像新能源车,例如特斯拉那样引导降价潮,光伏产业供应链较为分散,有些垂直企业在成本上具备优势,但还没有出现让其他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但是,这家从来没做过组件的电池片企业,一把就降了一毛多,报出了1.57元的最低价。但是,如果在管理和运营效率以及模式的创新升级上做突破,也可能成为少数公司异军突起的机会。不过,恶性的价格竞争也会导致全产业链的零售商都赚不到钱,没有合理利润保障的情况下,反过来会抑制企业的研发投入,使行业陷入低质量、低水平的发展过程。
InfoLink预测,2023年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总产能都将超过800GW。白酒、家电等巨头跨界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大力布局新能源行业,尤其对光伏产业的热情不减,这些公司主业分布在白酒、家电、珠宝、养殖、医药等多个领域,他们渴望寻求新的利益增长点,在时代风口上分一杯羹。
即使以500GW,1.15的容配比来计算,需求也不过575GW。同日,高测股份与四川省宜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拟签署投资协议,双方拟就公司在园区投资50GW光伏大硅片项目达成整体合作意向,预计项目总体投资金额50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4月份的光伏项目将近20个,总投资约2000亿元。其实,跨界也并非新鲜事,但对于有着中国酒王之称的五粮液(000858)进军新能源行业的消息,还是着实让人有些吃惊。
4月21日,中煤能源(601898)2023年度第一批光伏组件框架开标,共有29家企业参与投标。祁海珅指出,光伏产业的新兴机会将围绕新技术、新研发投入,包括N型电池TOP Con、异质结、钙钛矿等方面,未来电池片环节可能是光伏产业链里最重要的一环,因为随着硅料产能的释放,上游的硅料不再具备稀缺性,也不再有结构性的涨价行情,当硅料环节不具有这些特点后,电池片环节就会成为大家的必争之地,因此在电池片和电池片设备领域,如果有研发上的进步,以及能够带来转换效率的提升,电池片环节带来的机会还是蛮大的,很看好电池片相关设备厂家的未来前景。张书乐也提到,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短时间内是不会易主,长时间来看,一些新的技术突飞猛进,但短期内还是很难大范围的应用。4月1日,四川丽豪半导体一期项目总投资约110亿元,将建设年产10万吨光伏级高纯晶硅+2000吨电子级晶硅生产线,预计2024年8月竣工投运。
就光伏产业链而言,他个人觉得会按照整体市场需求,逐步达到比较均衡的状态。有分析认为,2023年或将成为光伏行业的分水岭,行业大概率会面临新一轮洗牌,光伏价格战已经全面开打。
而根据IRENA最乐观的预测,2026年的全球光伏装机也就458.8GW。4月21日,爱旭股份公告,公司拟在济南市建设30GW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及其配套30GW组件项目,项目总投资预计为360亿元。
毛婷婷向记者说道。光伏产业链机会在哪里?在这样的背景下,2023年,光伏行业发展还有戏吗?龙头会不会易主?光伏产业链的机会在何方?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探讨,为此,记者也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及业内人士。
3月14日,养殖业龙头牧原股份(002714)公告称,拟在河南省安阳市滑县、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设立子公司开展新能源相关业务,两家新设公司拟注册资本均为5000万元。金辰股份(603396)常务副总裁祁海珅表示,企业进入光伏行业任何时候都不晚,无论是跨界,还是延长产业链,都非常适合有实力的企业,只有具备一定的技术储备,才能够在光伏行业走得更久。一味盲目地进行资本扩张和投入,技术管理水平却没跟上,可能会使光伏行业陷入低效发展。4月18日,一家名为四川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企业成立,注册资本为1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钟道远,由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有报道称从五粮液证券部工作人员处获悉,目前其集团确实在考察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光伏、储能方面,暂时还没有更具体的信息披露。
光伏的主材和辅材价格持续下降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上游的硅料环节,供需失衡改善之后,也会慢慢逐步回归到合理的利润水平,硅片、电池片、组件这些环节,也会随着其上游价格的变动而下降,从而给终端让利,终端的度电成本下降后,光伏的需求会进一步提升。2月3日,明福珠宝拟在柯桥经开区管委会管理区域内投资建设日月光伏电池片超级工厂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因拟投入资金与手中的资金巨额差异,还因此受到了深交所关注。
扩产的企业中有爱旭股份(600732)、格力入股的珠海鸿钧、丽豪半导体、TCL中环(002129),以及麦迪科技(603990)全资子公司炘皓新能源等,企业大举进入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本次签约的项目中有多个新能源项目,主要涉及光伏产业,投资额高达201亿元。
4月10日,华能贵州光伏组件中标候选人公示,常州华耀光电的核算投标单价仅为1.533元/W。针对光伏价格走势,毛婷婷认为,光伏行业始终围绕降本增效发展,各环节技术在不断迭代和进步,产能也在迅速扩张。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白发苍苍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